【NOW健康 杨芷晴/台北报导】省内夏季高温曝晒伴随降雨,湿热交替的气候,容易使皮肤敏感者或皮肤病患者的代谢异常。中医认为,此时外湿与内湿交互影响,将显着增加湿疹和汗疱疹的发作机率。
待在冷气房减缓抓痒对皮肤是好事? 医曝流汗减少的后果
圣元中医诊所院长郑爱莲医师指出,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待在冷气房里吹冷气,这对于皮肤病患者来说,有助于让皮肤适度降温,减少抓痒频率。但是,一直待在冷气房里,导致流汗减少,也可能造成湿气不易排出,引发其他问题。
郑爱莲医师解释,正常情况下皮肤出汗不会痒,然而,皮肤病患出汗则会增加搔痒感,简言之,是因为体内五脏六腑代谢湿气的能力失衡,未从正常排泄的管道排出,反而从皮肤毛细孔排出这些体内的湿气,虽然待在冷气房内能避免出汗减少搔抓,但仍然必须适度排汗,才能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湿气。
因此,鼓励皮肤病患者还是应该多运动,出汗有助于排毒,建议选择早上和傍晚这2个时段,避免太阳过于毒辣,但切记必须随身携带毛巾,出汗后立刻擦乾,汗液不会黏着在皮肤表面,就能避免发痒,值得注意的是,游泳池的水含氯气,对皮肤有害,应避免前往。此外,运动完返家后应尽快沐浴清洗,将多余汗水洗净,让皮肤清爽舒适。
体内湿气重、代谢差 饮食调整合併中药调理改善湿疹还变瘦
郑爱莲医师常和患者卫教说明,皮肤病发作不单纯是皮肤生病,而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导致体内不断储存垃圾,最终从皮肤爆发红疹、水泡,根本的治疗方式,除了在皮肤表面擦药,也需搭配服药,透过「内外同治」才能真正解决皮肤问题。
通常皮肤病诱发的成因,除了先天体质的五脏六腑较虚弱,再加上后天饮食不节制,作息不规律,习惯性凌晨才睡觉,长久易导致脏器失衡。另外,工作压力也常是重要因素,容易引发肝气郁结,影响身体代谢能力。
郑爱莲医师表示,体内湿气也可能表现在肥胖,或感觉乏力、疲劳或身体沉重等症状,临床上有些肥胖患者因体内湿气重、代谢差,透过饮食调整,合併中药调理后,不仅皮肤湿疹改善,体内毒物排出后,也瘦了好几公斤。
中药治疗方面,会针对患者是湿热、寒湿或纯湿体质及脉象来对症下药,在省内以湿热体质患者居多,但仍有部分寒湿体质。郑爱莲医师曾收治1名30多岁女性湿疹患者,夏天怕冷还穿外套,全身湿疹且脚容易水肿,这类患者不适用清热,利湿之余还需温补,给予济生肾气丸帮助补肾气和利水帮助去除体内寒气,经中药长时间调理后,从小到大的湿疹病史,目前已趋于稳定。
日常饮食如何帮助代谢体内湿气? 中医师建议夏天可以这样吃
临床上很多患者也常问:日常饮食该如何帮助代谢湿气?郑爱莲医师建议,可採绿豆、薏仁和红豆均等分量食用,绿豆属寒且辛热利水、薏仁健脾利湿偏寒,搭配红豆补肾利水更好,可自製或採买剉冰店食材加水食用。
另外,可食四神汤但不能加酒,自製可将小肠改成排骨、瘦肉或鸡肉,四神材料中的薏仁、芡实不易煮烂,洗净后泡水一整晚,再与山药、茯苓一起煮,具有健脾利湿功效,也可煮成甜食,糖量依个人喜好添加,不过糖尿病患者则应斟酌之。
中医认为早上初阳升起,此时不应吃1大盘生菜或生***力汤,如同浇熄阳火,尽量以热食或熟食为佳,或食材煮熟再打精力汤。郑爱莲医师提醒,皮肤病患者饮食避生冷,尤其夏季盛产的小黄瓜、冬瓜、葫芦瓜等瓜类,烹调时可加入生姜、大蒜,中和寒性后再吃,至于夏天清热解暑的仙草、青草和苦茶,则不建议食用。
郑爱莲医师强调,对皮肤病患者来说,夏天最忌讳的是生冷饮食,包括冰的、生冷、去冰都在列,冰啤酒也不行,这些都会增加身体代谢困难,导致湿气积聚在体内无法排出,若正处于发作期建议暂时忍耐,以免发作更严重。如果真的嘴馋,正中午暑气旺盛之际可偶尔浅嚐,但不能天天碰,最好还是喝常温水,因与体内温度相仿,最容易帮助身体进行代谢。
# 首图来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报导
▸摆脱恼人鼻过敏、鼻塞、打呼免开刀 门诊手术快速解决
▸头晕、眩晕是天热中暑吗? 医揭头晕、眩晕成因与治疗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医级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温馨提醒:欢迎转传「原始文章连结」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複製图文转贴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