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头痛、头昏、晕眩,是中暑还是长脑瘤?医指:这状况发作,须长期服药

时间:2025-07-21 10:41:08点击:14健康

作者 : NOW健康

图片 : Shutterstock

夏天冰饮过量、频繁进出冷气房造成的温差,可能引发短暂性头痛、头昏、晕眩。资深耳鼻喉科医师李宏信指出,眩晕发作不分季节,主要与压力、情绪、过劳等因素有关,且发作后易复发。他强调,治疗必须长期服药,确实改善内耳神经功能,才能稳定病情并降低复发机率。

出现眩晕会不会长脑瘤?须MRI检查,医揭与内耳相关居多

要理解头晕、眩晕发生,必须先了解身体平衡系统和方向感。李宏信医师表示,人体平衡系统包括视觉系统(眼睛)、本体感觉系统(身体和手脚肌肉),以及前庭感觉系统(内耳前庭、三半规管)和脑部平衡中枢,任一部份故障,都会引起身体不平衡、产生眩晕现象。其中眩晕与内耳三半规管不平衡密切相关。

常有患者担心:「医师,我出现眩晕会不会长脑瘤?」李宏信医师说明,现代医学上可以透过核磁共振(MRI)精确检查,但脑部血管如蜘蛛网般密麻细微,若神经血管不通或萎缩无法从影像判断。而早在150年前,画家梵谷因为眩晕耳鸣被当成疯子关在医院,出院后又反覆发作;同一年代,梅尼尔氏医师透过内耳切片,才找到眩晕问题来自内耳病变,后来统称眩晕耳鸣及重听为「梅尼尔氏症」。

临床上将眩晕成因分成2大类型:中枢神经病变和周边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病变是脑部疾病引发的眩晕,而一般常见的周边神经病变,是由内耳不平衡引起,内耳犹如3个水瓶,内含淋巴液,周边的神经细胞能由液体振动而判断转动方向和速度,掌管平衡感,其内充满淋巴液,当三半规管中的淋巴液积水肿胀、无法排出,就会发生眩晕。

另外,「耳石脱落症」则是因为三半规管的神经附着物体称为耳石,若耳石无法紧密黏着、脱落浮动,就会刺激神经,引起晕眩。耳石脱落的成因包括头部受到撞击或老化黏着力减退等因素,造成耳石脱落,通常老年人较容易发生。

如何分辨头晕和眩晕?感觉「天旋地转」是眩晕典型症状

那么,该如何分辨头晕和眩晕呢?李宏信医师分析,夏天中暑、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所出现的头晕会感到昏昏沉沉,头昏目暗,犹如坐在船上左摇右晃;眩晕则会感觉天旋地转,眼前和周遭事物都在转动。眩晕发作当下,建议先平躺休息,通常会开始逐渐好转,若一段时间仍未改善,应送医挂急诊。

李宏信医师进一步解说,内耳之所以发生病变,主要因为内耳血管阻塞不通、逐渐萎缩所致,急性期治疗会服用利尿剂将淋巴液减压,少数较严重可藉由手术打洞让积水引流;打针治疗则是医院较常採取加强改善的方式,有助加快复原。

针对眩晕的治疗,李宏信医师解释,神经萎缩则需补充营养,血管不通要打通血路、刺激血液循环。人体的血液从心脏输出,经过2条颈动脉和2条颈椎动脉,向上汇集为1条脑部基底动脉,其中部分血液会供应内耳,若此区域血管阻塞、病变,也会引发眩晕,需服用颈椎基底循环动脉血管增强剂来改善循环。

眩晕突如其来且难以预测!医师建议日常生活这样做防复发

临床观察,眩晕耳鸣常伴随而来,李宏信医师根据门诊治疗经验发现,耳鸣患者耳内天天有噪音,服药顺从性高;不过,眩晕患者常在服药2天好转后便自行停药,「治标不治本」很容易复发,建议眩晕发作后应至少服药3至6个月,持续打通内耳血管、修复滋养而活化神经,才有助于病情稳定、减少复发机率。

由于眩晕的发生可能突如其来而且难以预测,李宏信医师提醒,平时应避免过劳、减少焦虑、紧张、睡眠不足和生气,养成规律作息、适时运动,适时出外踏青、放鬆心情,採低盐饮食,避免盐分过量引发身体浮肿、压迫内耳淋巴液不易排出,并控制三高,全方位保健,才能有效降低眩晕发生。

点我加入幸福熟龄FB粉专,健康快乐每一天

?用新观点活出成熟态度,点我追蹤幸福熟龄IG

(本文获「NOW健康」授权转载,原文刊载于此)

更多幸福熟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