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大肠癌发生率居高不下,根据统计,每年新增超过1万7千名新病例,而近年来更出现「年轻化」现象,医师提醒,现代人偏好高油脂、低纤维的精緻饮食,加上缺乏运动及久坐习惯,已让大肠癌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疾病,30至40岁年龄层的发病案例明显增加。
无菸酒习惯竟然癌症转移?
消化内科及肝胆肠胃专科医师谢文斌在脸书分享临床案例指出,他曾收治一位年仅40岁、不抽菸不喝酒的男性患者,该名男子唯一风险因子为体重过重,近两个月出现腹部闷胀的不适感,最终前往医院检查时,竟已确诊为大肠癌并合併肝脏转移,令人震惊。
3大警讯务必留意
谢文斌医师强调,许多患者正因为轻忽初期症状,导致就医时已属晚期,他提醒民众,若出现「腹部持续不适」、「排便习惯异常」以及「体重莫名减轻」这三大徵兆,切勿当作小毛病拖延治疗,另外,具有大肠癌家族史、肥胖或长时间久坐不动的族群,更应定期接受检查。
40岁前主动做这1件事!
对于如何及早发现大肠癌,呼吸胸腔科医师黄轩则建议,不妨将筛检年龄提前至40岁,他引用《JAMA Onc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若40岁即开始定期接受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又称粪便潜血检查),并持续筛检至50岁以上,可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21%、死亡率则可减少39%。
什么是FIT检查?
黄轩医师进一步解释,FIT检查是一种无痛且简单的筛检工具,能侦测肉眼难以察觉的粪便潜血,是目前大肠癌早期筛查的有效方法之一,他建议,年满40岁者应主动谘询医师,将此检查纳入定期健康检查计画,尤其对40至49岁族群而言,防癌效率高、施行人数也较少,极具公共卫生效益。
面对年轻化趋势,两位医师皆呼吁社会大众不要心存侥倖,即使是平常作息正常、没有菸酒习惯的年轻人,也可能因生活型态因素暴露在风险之中,唯有提高警觉、及早检查,才能把握黄金治疗时机,降低罹癌与死亡的风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