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民众赴医美诊所施打俗称「牛奶针」的丙泊酚,陷入昏迷19天后被判定脑死,12日宣告死亡并拔管。针对这类新闻报导,常见有「家属决定拔管,放弃治疗」、「放弃急救」等说法,奇美医学中心加护医学部陈志金医师指出,这些用词存在误区,还可能对家属和医疗人员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建议以「选择不急救,让他好走」、「安宁善终」等代替。
拔管、放弃治疗 这样的说法有何误区?
面对无法救治、心跳停止的病人,不实施CPR(心肺复甦术,包含压胸和电击),其实是「让病人自然的走」(AND, allow natural death)。陈志金医师说明,「心跳停止」代表已是治疗无效,此时不进行CPR,是不再阻止死亡的自然发生。这是选择不做「额外增加病人痛苦」、「没有实质助益」的治疗,让心爱的人好走,不再受肋骨断裂、七孔出血、电烧皮肉等痛苦,而并非「放弃治疗」。
陈志金医师也指出,把DNR(Do Not Resuscitation)「不施行心肺复甦术(不CPR)」翻译成「放弃急救」,同样是长久以来的问题,必须更正,国外现在使用的DNAR(Do Not Attempt Resuscitation)「不尝试心肺复甦术」则或许是相对较好的说法。
此外,一般报导对「拔管」也常有误解。陈志金医师解释,除非是在心跳未停止前的「撤除维生系统」程序中拔管,否则拔管都是在心跳停止、宣告不治后才进行,也就是「死亡」后拔管,因此切勿再用「病人于几点几分拔管后,宣告不治」的说法
不是「放弃」而是让病人好走 家属和医疗人员也能「放下」
陈志金医师建议可採用以下表达方式:「XX艺人家属选择不急救,让他/她好走」、「医疗团队尽力了,家属选择不再让他/她痛苦」、「感谢医疗团队抢救,家属选择安宁善终」等。他说明,「放弃」二字对家属而言是心理负担,加重内疚与自责感;当家属在亲人「已经死亡」(心跳停止)时,选择不再增加痛苦、让对方好走,也有助于家属的心理调适。
「医疗人员承诺『尽全力抢救到最后一刻』,强调在心跳停止以前,我们都不会放弃!」陈志金医师指出,特别是面对年轻生命逝去的外科医师,总是认为自己还可以再努力,其实内心也知道进行CPR或装上叶克膜,很多时候只是在延长不可避免的死亡;在心跳停止时不进行CPR,不是医疗团队选择放弃,而是在无法拦截死亡的发生时,选择与家属共同让病人安详离世。
(常春月刊/编辑部整理、文章授权提供/健康医疗网、图片来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阅读:
·「不救到底=不孝?」、「该告诉病人还剩多少时间吗?」 病房里的两难:是救他,还是让他不得善终?
·死不瞑目是生前心愿未了? 急诊医揭「背后真相」:濒死情景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