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编辑部
暴雨后通勤脚全湿透? 「鞋袜闷整天」恐酿4大足部问题
受到颱风丹娜丝影响,全台各地皆有降雨趋势,尤其不少通勤族面临鞋袜全湿的窘境。潮湿的双脚不仅带来不适感,更可能引起严重的足部健康问题?重症医学专家黄轩医师于社群提醒,湿透的鞋袜可说是为细菌和霉菌打造「完美的繁殖天堂」。许多民众认为鞋袜浸湿,只需等其自然风乾,却忽略了脚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环境的危险性。
黄轩医师指出,浸湿的鞋袜若不及做更换时,容易引发以下几种常见的足部问题:
1.足癣(香港脚): 湿热的鞋内是霉菌的绝佳温床,而长时间的闷湿会使霉菌在皮肤上迅速滋生,导致脚趾缝或脚底出现搔痒、脱皮、红肿的典型症状。
2.细菌感染: 浸泡过久的皮肤会变得湿软脆弱,容易出现微小破损。此时,环境中的细菌便会趁虚而入,引发局部红、肿、热、痛,严重时更可能演变为丹毒(Erysipelas, 由细菌引起的急性皮肤感染)或蜂窝性组织炎,甚至有引发败血症的风险。
3.浸渍性皮炎: 皮肤长时间被水分浸泡,会变得软烂、苍白、脱皮,并伴随搔痒或疼痛感。这种状态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其更容易受到二次感染。
4.滑倒与伤口感染: 雨天路面湿滑,若鞋底防滑效果不佳,便会大幅增加滑倒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潮湿路面的髒水中常含有大量细菌,一旦跌倒擦伤,细菌便容易从破损的皮肤入侵并造成感染。
塞报纸还不够! 关键4动作帮助鞋袜快乾
黄轩医师强调,一旦鞋袜在雨中湿透,把握处理的「黄金时间」至关重要。建议民众应立即採取应急措施,以保护双足健康:第一, 尽快将湿透的鞋袜脱掉,避免双脚继续处于闷湿环境;第二则是清洁双脚,先用清水大致沖洗后,再使用温和的肥皂或沐浴乳仔细搓洗,尤其需加强清洁脚趾缝等容易藏汙纳垢的部位。
第三,彻底擦乾,使用乾净的毛巾轻柔地将双脚,包含趾缝间的水分完全拍乾。若环境许可,可使用吹风机的冷风模式辅助,确保足部完全乾燥。第四,检查伤口,仔细检视双脚是否有红肿、脱皮或细微伤口。若有破损,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或涂抹药膏。最后则是换上完全乾燥、透气的鞋袜。如果鞋子也已湿透,建议先清洗并在鞋内塞入报纸帮助吸湿,再放置于通风处晾乾。
防水袜、防水鞋怎么选? 医揭最理想搭配是「这组合」
若想在暴雨天维持足部乾爽,选择合适的鞋袜是一大关键。黄轩医师分析,以鞋类产品来说,重点是防水、防滑、快乾,例如高筒防水雨靴的防护效果最直接,能有效阻挡雨水溅入,但缺点是较为闷热,不适合长时间穿着。採用防水透气布料或专利防水涂层的运动鞋或休闲鞋,兼具防水与透气性,是户外活动或通勤的理想选择。不过其价格相对较高,且在深积水中仍有渗水可能。
另外,也有民众习惯在雨天另外携带橡胶厚底鞋或凉鞋更换,其具备快乾、易清洗的优点,厚底设计也能垫高脚底。但其保护性较差,不适合足部有伤口者。总的而言,无论选择雨靴、运动鞋或凉鞋,鞋底应挑选抓地力强的橡胶大底,并注意鞋底沟纹是否够深、够密,以达到最佳的防滑效果。
至于袜品则应具备吸湿、排汗、快乾者,以防水袜为例,大多具备特殊三层结构设计,能做到外层防水、内层透气,是搭配非防水鞋款的「神器」。快乾机能袜则是由羊毛或合成纤维製成的吸湿排汗袜,即使被浸湿也能较快乾燥,有助于维持足部乾爽,抑制细菌与霉菌滋生。纯棉质袜虽然亲肤,但一旦吸水后就极难变乾,反而会让双脚长时间被湿气所影响。
最后,黄轩医师总结,下雨天最理想的搭配是「防水科技运动鞋、高筒雨靴+快乾袜、防水袜」,如果没有上述配备者,则可在工作场所準备一套「乾鞋子、乾袜子、乾毛巾」作为雨天备案,才能在意外淋湿时迅速更换,避免一时疏忽演变成恼人的足部问题。
资料来源:
《暴雨后,鞋袜全湿了》- 黄轩医师 Dr. Ooi Hean
延伸阅读:
冬季天天下雨不只影响心情? 重症医曝4大危害:雨越大风险越高
美研究曝:雨量愈大「新冠确诊数」愈多 ! 重症医吁雨季别做这「2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