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气温飙高,不少民众以为只要不觉得渴就无需补水,却忽略了「隐性缺水」正在悄悄伤害全身器官。肾脏专科医师洪永祥曾在脸书发文指出,缺水不仅让人感到疲倦、注意力下降,甚至可能成为肾功能恶化、心血管疾病及中风的诱因。北九州市立八幡医院荣誉院长伊藤重彦医师表示,傍晚也要注意中暑风险飙升。
炎炎夏日,气温飙高。(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根据《RKB每日放送》报导,伊藤重彦指出,引发中暑的不仅是高温,湿度与辐射热同样扮演关键角色。白天建筑物吸收大量热能,入夜后开始向室内释放,导致傍晚室内气温反而比室外更闷热。此外,浴室洗澡与厨房烹煮所产生的大量水蒸气,若通风不良,会让湿度持续升高。当高温与高湿在傍晚时段交会,中暑风险随之飙升,尤其在封闭环境下更需提高警觉。
浴室洗澡与厨房烹煮所产生的大量水蒸气,若通风不良,会让湿度持续升高。(示意图/翻摄自pexels)
洪永祥则指出,人体各大器官的含水量极高,眼球达90%、肾脏83%、肺脏与心脏约79%,甚至大脑也有75%。水分不仅是人体构成的基础,更是神经传导、代谢、血液循环等生理反应的关键。即使每天待在冷气房、不运动不流汗,也会透过呼吸与皮肤「无感流失」数百毫升的水分,长期下来恐造成器官慢性受损。
洪永祥提及,临床上曾遇到洗肾病人脱水后眼球尺寸变小,导致近视度数改变;也有不少患者出现便秘、疲倦、头痛、失眠、注意力涣散、尿液变黄等症状,却未意识到是体内缺水所致。
洪永祥提醒,若出现以下6种状况,就可能是「隐性缺水人」:尿液偏黄、泡泡多;口腔乾燥;血糖、血压、血脂、尿酸偏高;注意力下降、白天易睏、工作效率低;食慾差、便秘、消化不良;容易疲劳、肌肉痠痛、抽筋。
洪永祥强调,长期缺水可能造成血液浓稠、血压下降、器官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脑中风、心肌梗塞等急性问题。尤其高龄者更应注意,因老化导致口渴感迟钝,加上担心频尿而刻意少喝水,极易在夏季清晨出现「中风潮」。
洪永祥建议,成人每日饮水量应依体重换算,每公斤30至40毫升为宜。以60公斤成人为例,每日应摄取1800至2400毫升白开水,并分8至10次慢慢饮用。另提醒「不要等渴了才喝」,否则已是体内缺水的警讯。
洪永祥建议,成人每日饮水量应依体重换算。(示意图/翻摄自pexels)
此外,观察排尿次数与尿液颜色也是判断依据,一般每日排尿应达6至8次,尿色应为淡黄色,若深如乌龙茶色,则应立即补水。
洪永祥呼吁,夏日健康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他强调,千万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要随时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