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迎来尾声,而在迎接崭新一年之际,相信许多人已经开始準备为居家环境进行大扫除,然而,当你环顾四周,面对家中堆积成塔的「以后可能用得到」的物品,或是衣柜里一叠叠尘封已久不会再穿的衣服,迟迟不知该从何整理起?这些囤积现象看似常见,但如果情况逐渐加重到影响到日常生活,像是生活空间开始明显受限、无法正常使用家具,可能就就需要特别留意,有可能是患上「囤积症」的警讯。
囤积症的背后藏心事,失落创伤是根源
囤积症的成因相当複杂,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就能造成,相反的,囤积症是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精神科专科医师周呈叡指出:「从心理层面来看,重大的失落经验常是触发囤积行为的关键点,例如有些患者在失去至亲后,会开始执着地保存对方的遗物,透过实体物品来维持与逝者的连结关係。」此外,创伤经验也同样可能诱发囤积症的养成,例如曾经历过经济低潮的人,可能会因为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而开始过度囤积物品,藉此来降低对未知的担忧。另外对于长者来说,囤积症可能是认知功能退化的一种表现,因为难以辨识物品是否还有保留的价值,决策能力退化难以下决定丢弃,因此持续堆积物品在家中,影响生活甚至于影响家人。
3招避免囤积衍伸成症
囤积症对生活的影响往往超出你我的想像,严重时不仅将影响个人生活品质,更可能危及到健康安全,要避免甚至克服囤积症,第一步可以先从自我改善开始,精神科专科医师周呈叡建议,可採用「小步渐进」的方式进行,例如每天固定拨出10到15分钟进行整理,从最不具情感连结的物品下手,例如过期的传单或报纸;也可使用「三箱法则」,準备「保留」、「捐赠」、「丢弃」三个箱子来分类物品,对于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不妨以拍照方式保存回忆,适时放手实体物品。同时,开始建立「一进一出」的习惯原则,在购入新物品时,就处理掉一件旧物品,这样就能避免物品持续囤积。
而若上述提到的自我改善方式成效不彰,精神科专科医师周呈叡建议,可寻求心理专业的协助,心理师通常会採用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探索并改变对物品的不合理想法,同时也会採用暴露反应预防疗法,协助患者逐步面对丢弃物品时的焦虑感,进而达到症状缓解。而对于严重囤积症的患者来说,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剂(SSRI)等口服抗忧郁抗焦虑药物,也可以逐步改善病情。
加入华人健康网LINE@好友,健康资讯不漏接!
延伸阅读:
- 冬天心血管疾病大爆发!防「寒从足下生」!赖睿昕中医师:3款精油芳疗放鬆又护心
- 南瓜具抗氧化力,助改善代谢症候群!谢宜芳营养师揭:营养轻食4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