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吃东西「吞嚥紧绷」竟查出食道癌前病变!5风险因子一次看

时间:2024-11-27 08:59:20点击:54健康

记者简浩正/台北报导

利用蓝绿色的窄频光影像(NBI)可观察出患者红棕色微小的肿瘤性异常血管。(图/中山医院提供)

▲利用蓝绿色的窄频光影像(NBI)可观察出患者红棕色微小的肿瘤性异常血管。(图/中山医院提供)

如莫名出现吞嚥困难,小心恐与食道癌有关。一位60岁妇人日前感到喉咽部不适,且吞嚥时常有紧绷感,安排接受内视镜检查,检查出食道癌前病变,经与医师讨论下以「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微创治疗,免除开胸食道切除手术,不但避免了重大外科手术的风险,也维护术后的生活品质。

台北中山医院肠胃科医师简锡渊表示,数年前名人严凯泰因食道癌过世、女星方文琳因健康筛查发现早期食道癌而及时处理,再次唤醒民众对食道癌的重视。其实早期癌或癌前病变通常是没有症状或只有非常轻微的徵象。

他说,患者就诊时主述喉咽部不适,且吞嚥时常有紧绷感,偶有胃酸逆流症状,安排接受内视镜搭配窄频光影像(NBI)发现了位于食道高位、约2cm大小的病变,切片病理化验报告显示为即将变为癌症的「癌前病变」(High Grade Dysplasia高度细胞变异)。

简锡渊解释,轻微或无症状民众初发现的契机,常是因为一些筛检数据异常,如CEA指数异常、粪便潜血检查阳性、幽门螺旋桿菌测试阳性等,藉由内视镜筛查才发现这种非常早期的病变。所幸现在早期癌与癌前病变已能用先进的「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来治疗,为以内视镜(胃镜、肠镜)操控微小电切刀进行剥切的微创技术,因胃肠镜是通过生理开口(口腔、***)进入体内处理,所以身体皮肤表面不会有任何切口,且能保留器官完整,不对食道、胃体、肠道进行截断重接的动作。

他说,患者接受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非常顺利,由于是微创治疗,术后恢复很快,术后当日流质食物、隔日固体食物,术后仅2天能出院返家休息,而切除检体经病理检查确认病变完整切除,只需安排定期的术后追蹤即可。

简锡渊提醒,食道癌风险因子为菸、酒、槟榔、酒精不耐症及食道癌家族史,既使是睡前少量的酒,长期下来也有食道癌风险,具有风险因子的病患应定期寻求精细的内视镜筛查,民众可与主治医师讨论自身病情后决定微创治疗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