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司丽
图片 : shutterstock
当脚本中的禁令形成后,孩子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吗?并非如此。孩子会利用父母和老师教会他的知识,努力用他小小的脑袋寻找解决禁令的办法。
例如,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可以重要,但每当他非常努力念书时,父母或老师就会在其他孩子或学生面前大力夸奖他,此时,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慢慢的,他小小的脑袋就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我够努力,就可以重要。于是,他愈想重要,就愈努力。
随着他逐渐长大,「努力」成为了他的「瘾」,成为感受到自己重要的「条件」和「策略」,并转化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时,「努力」就成为了他脚本中的「驱力」,像鞭子一样驱使他必须维持努力的状态—只要努力,就可以感到自己是重要的,而一旦鬆弛下来,他就立刻会触碰到禁令,觉得自己光环散尽、不再重要。 人们身上有五种常见的驱力,用以对抗脚本中的禁令,分别是:1、要坚强;2、要完美;3、要讨好;4、要努力;5、要赶快。
‧ 有「要坚强」驱力的人,会认为:如果自己够强大,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各种问题。不展示情绪和脆弱,自己就是有价值的,就可以活下去、变得重要、有归属感、长大等等。 ‧ 「要完美」驱力的人,会认为:如果自己能够把每件事做好、无可挑剔,自己就是有价值的,就可以成功、重要、亲密、归属等等。 ‧ 有「要讨好」驱力的人,会认为如果能够让别人高兴、受到他人的喜爱,自己就是有价值的,就值得活着、重要、亲密、成功、做个小孩子等等。 ‧ 有「要努力」驱力的人,不在乎结果,而在乎努力本身,他们会认为如果自己表现出努力、坚持的状态,就是有价值的,就可以成功、重要、做自己等等。 ‧ 有「要赶快」驱力的人,会认为如果自己能够快速完成所有事情,就是有价值的,就可以成功、重要、感到放鬆和安全等等。
为了「应对禁止讯息」而形成的驱力,会形成一个人的做事风格。某种「过度被强调的风格」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人的脚本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