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忠孝院区精神科主治医师陈大申说,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一种特别的心理疾病,发病若不治疗,会持续发作及恶化。恐慌常常是不可预期的突然发作,而发作前少有徵兆,但是严重发作时间都不长,很少超过半小时。恐慌症患者常担心会随时发作,发作频率可能好几个星期一次,也可能一天好几次。
恐慌发作地点常在人多、拥挤又闭塞的环境,如电梯、捷运车厢,有的患者则在开车上高速公路或经过隧道时发作。恐慌症患者常四处求医,常被送到医院急诊室,做许多项检查如心电图、肺功能、超音波等,但往往所有检查及抽血结果都正常,也找不出病因,患者常挂心脏科、胸腔科、肠胃科等,大部分不知道自己得的是「恐慌症」,更不知道应该看精神科或身心科,也不了解目前精神科治疗恐慌症有相当好的成效,因此白走了多年的冤枉路。
陈大申提出以下几位个案说明:
陈小姐是科技业工程师,长期睡眠不足与忙碌的超时工作使她上班前都感到头昏脑胀。有次在出门前早餐只灌了一杯浓咖啡就匆匆忙忙跑进捷运站,听见捷运车厢关门声突然觉得心跳加速,不能呼吸,全身冒冷汗,只坐了一站就赶快冲出车门,瘫软在月台上大口喘气,很久都无法平复。渐渐她不敢再搭大众交通工具,坐计程车时都必须请司机打开车窗,即使司机解释车内有空调,她还是担心「会吸不到空气」。陈小姐病况时好时坏,所有的员工旅游都与她绝缘,原因是不敢搭游览车,也不敢坐飞机。
李女士是国中老师,平时教学认真。有次上课时制止不听话的学生吵闹后一直觉得心悸,回到办公室也常常觉得心脏怦怦跳。她开始渐渐睡不好,会在凌晨4点半就醒来,然后翻来覆去再怎么样也睡不着。李老师某次上课的时候突然说不出话,她感到眼前发黑,心跳加速,喉咙哽塞,感觉吸不到空气。她赶快跑出教室,不敢再回去上课。这样无预警的突然发作了几次,渐渐怀疑自己是否适任,李女士哭着说:「我还能继续当老师吗?」
张先生是业务代表,半年前某一天开车上高架桥时,突然觉得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整个人觉得快要死掉,连忙跑到最近的医院挂急诊。就这样跑遍各大医院心脏科、胸腔科、肠胃科及无数次的急诊,医师都宣布检查结果一切正常,而某些医师更会对他常常在半夜挂急诊显得不耐烦。王先生的家人与同事开始怀疑他是不是装病,主管更有意无意嘲讽,让他心情更加低落。终于某次在急诊室照会精神科后,医师告诉他得了「恐慌症」,张先生才摆脱三天两头挂急诊的命运,在精神科得到妥善治疗。
什么是恐慌发作?在诊断上有十三类症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发生(通常是数十分钟内),合併有强烈的害怕或不适,出现以下四种以上症状:心悸或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或窒息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喉咙哽塞、全身出汗、身体发麻刺痛或颤慄发抖、胸口剧痛不适、胃部抽痛或噁心及腹部不舒服、头晕身体不适或晕厥眼前发黑的感觉、失真或失去现实感而对四周环境感觉陌生、害怕失去控制而即将发狂、害怕即将死亡、感官感觉异常、面部潮红或冷颤、害怕无法控制自己之情绪行为。这些症状常常同时出现,患者常常感到快要死掉,觉得无助而恐惧,久而久之预期的负面非理性思考不断加强,稍有症状就更担心恐慌再次发作,以致常合併忧郁情绪或失眠。
陈大申解释,恐慌症困难地方在未被正常的诊断出来,治疗其实相当容易。治疗方法首先是药物治疗,目前的抗忧郁剂与低剂量的抗焦虑剂,就可以有效阻断恐慌发作。例如已经上市多年的SSRI(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就有相当好的疗效。
此外,可由相同饱受恐慌症之苦的病友一起进行团体心理治疗,藉团体成员间互相支持,以减轻或消除孤独感,使情绪得以宣洩。其他的治疗方式也有辅助疗效,例如透过卫教,让患者了解什么是恐慌症,治疗方法及预后等;透过认知行为治疗(CBT,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改善病患某些错误观念,消除预期的负面非理性思考。如病患常认为恐慌发作时,心跳加快会使心脏停止,呼吸衰竭会导致死亡等等,陈大申建议,治疗者可以向病患澄清与再保证恐慌症不会死亡,虽然症状强烈,使人害怕,但绝无生命或身体的危险。进而教导患者加强放鬆与适应技巧,让病患了解恐慌症发作时,如何处理与自我放鬆,不需再出现像过去到处看医生,或往急诊室跑,吃很多药及做一大堆检查等不适当的求医行为。
恐慌症相当常见,但大多数的患者都不知可以到精神科门诊治疗。患者往往不知长年受苦的不知名病痛,竟是治疗效果相当好的恐慌症。
陈大申说,恐慌症的特色是「只要能够诊断出来、治疗就很容易」,千万不要着急,好好遵从医嘱,耐心服药,只要了解恐慌发作绝无生命或身体的危险,自然可以放鬆心情,目前使用抗忧郁剂治疗恐慌症在数週到数月内就可见效,可能就此不再发作,建议有饱受恐慌症之苦的病友到精神科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