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蒋季容/台北报导
▲疾管署说明肠病毒疫情。(图/记者蒋季容摄影)
肠病毒就诊人次上週为6772人次,较前一週6877人次略降1.5%,尚未到1万1000人次流行期。上週无新增肠病毒重症或死亡个案,而上次公布的北部男婴肠病毒重症死亡个案,经检验确定为伊科病毒11型。疾管署提醒,除了母子间的亲密接触可能传染肠病毒之外,曾有少数病例报告提出于母乳中检测出肠病毒,尤其是当母亲感染肠病毒后处于病毒血症较高的时期,但是否为传染途径尚无明确定论。
疾管署今(8)日表示,上週无新增肠病毒重症或死亡病例,上週二公布之北部新生儿肠病毒感染併发重症死亡病例,经型别检验已确定感染伊科病毒11型,依据疾管署监测资料显示,第27週(6月29日至7月5日)门急诊就诊计6,772人次,与前一週(6,877人次)相当。近四週实验室监测显示社区肠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为多,新生儿重症发生风险持续。
今年累计仍为9例肠病毒感染併发重症确定病例(含6例死亡),分别感染伊科病毒11型8例及克沙奇B5型1例;今年肠病毒感染併发重症病例数为近6年同期最高;另新生儿肠病毒感染併发重症确定病例累计仍为6例,其中5例死亡个案,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
疾管署副署长罗一钧说明,因应近期肠病毒疫情,经综整国内外文献,并邀集专家广泛讨论及参考专业医学会建议,已完成「新生儿肠病毒临床处置建议」修订并于7月2日函文週知,本次修订重点包含(1)宣导孕妇在生产前应加强防护措施,避免产前感染。(2)询问母亲分娩前14天及同住家人(含幼儿)是否出现疑似肠病毒感染症状,以及早进行新生儿处置。(3)加强监测新生儿发病早期症状及肝指数、凝血功能等,并纳入电解质失衡和肾上腺出血。(4)针对新生儿、未满三个月具高风险因子(如早产等)之婴儿,授乳母亲若疑似感染肠病毒,建议就医与医师讨论最佳哺乳方案,可考虑暂缓哺餵母乳,过程中协助母亲维持泌乳,待疾病康复后可恢复母乳哺育。
疾管署提醒,目前社区监测检出肠病毒型别仍以伊科病毒11型为多,且近期仍呈上升趋势,提醒準妈妈于生产前后做好手部及呼吸道卫生,并呼吁家中有婴幼儿的民众应落实个人与环境卫生,另适逢暑假期间,教托育机构、暑期班、夏令营、儿童游乐场所等工作人员与家长,应加强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幼童常接触之物品表面,避免带幼童进出人潮拥挤之室内场所,并务必教导幼童落实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有症状,应避免接触孕妇及新生儿,以确保自身及周遭亲友的健康。
疾管署呼吁,新生儿感染肠病毒初期可能会出现发烧或低温、活力不佳、喝奶量变少等情形,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心肌炎、肝炎、脑炎、多发性器官衰竭等重症,严重威胁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状,务必儘速带往就医。另外,5岁以下婴幼儿为肠病毒重症高危险群,家中婴幼儿如经医师诊断感染肠病毒,请注意观察是否出现重症前兆病徵,如发现有嗜睡、意识不清、活力不佳、手脚无力或麻痺、肌抽跃(无故惊吓或突然间全身肌肉收缩)、持续呕吐与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肠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请儘速送到大医院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