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林先生在5个月前发现右脚大拇指有1小块深黑色斑痕,他原本以为是先前2次意外撞伤所引起的的瘀血,但大约在1个月前,林先生发现黑色斑痕有扩大的趋势,虽曾至诊所求医,但被告知是瘀青。所幸林先生的女儿警觉,劝说父亲再去大医院找皮肤科医师寻求第2意见。在医院经皮肤镜、皮肤切片病理检查后发现罹患「肢端黑色素瘤」,转至整形外科进行截肢评估与手术后,目前恢复情况良好,且持续回诊追蹤中。
皮肤癌分3大类型 黑色素瘤恶性高、转移快
收治这名个案的台北慈济医院皮肤科医师廖泽源进一步说明,皮肤癌指的是由皮肤细胞异常增生所导致的恶性肿瘤,根据其来源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以及黑色素瘤等主要类型。其中,以基底细胞癌最为常见,通常发于脸部、耳朵、脖子等阳光易曝晒到的地方,特徵为生长缓慢、转移风险低,但可能会局部侵犯周围组织。至于鳞状细胞癌则具一定程度的转移风险,需及早治疗以防扩散。相对少见但恶性程度高的黑色素瘤可能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其发展迅速,还容易转移至淋巴、肺部、肝脏及大脑等器官,对生命构成重大威胁。
省内每年新增约2,000例皮肤癌 上榜10大癌症
根据卫生福利部癌症登记资料显示,每年在省内皮肤癌约新增2,000例,已列入10大癌症之一,且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廖泽源表示,若皮肤出现形状不对称的黑色斑块、颜色不均、边界不规则、最大直径超过6mm、溃烂不癒、容易出血、会痒、会痛等情况就要当心可能是黑色素瘤。临床上通常会透过理学检查、皮肤镜检查与皮肤切片病理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肢端黑色素瘤易误认为是瘀血 手术截肢可根除病灶
个案林先生罹患的肢端黑色素瘤属于黑色素瘤的1种临床分型。廖泽源指出,其发生原因与基因相关,常见于手、脚等四肢末端的位置,初期可能不会疼痛,容易被误认为受压迫或撞击所致的瘀血而轻忽。要治疗肢端黑色素瘤,临床上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医师会评估需要截肢的範围,目的在于根除病灶、避免远端转移,争取存活机会,部分患者在术后仍需接受免疫或标靶治疗,清除可能残存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同时要妥善进行伤口照护与肢体复健,并定期回诊追蹤。
廖泽源提醒,对于黑色素瘤应保持高度警觉,才能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的目标,进而提升治癒率与存活率。因此,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观察皮肤的变化,尤其是新出现或逐渐变大的黑斑、痣,若出现颜色不均、边界不规则、形状不对称、容易出血或溃疡等情形,应儘早寻求皮肤科医师诊断,把握黄金治疗期。
(常春月刊/编辑部整理、文章授权提供/NOW健康、图片来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阅读:
·突然长痣是罹皮肤癌? 医揭「5警示徵兆」快就医检查:1时段最好别出门
·指甲「出现这些症状」恐是皮肤癌!医曝致病因 手指又比脚趾更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