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陈小姐来诊时满脸疲惫:「我不是没看医生,但怎么都查不出原因。」
她工作是一名行政助理,近一年经常感觉心跳容易加快、容易喘、早上醒来特别累,工作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肩颈僵硬、眼睛胀胀的、头有点晕。不仅如此,她的肠胃也变得敏感,常常胃闷闷胀胀。她曾做过心电图、脑部核磁共振、肠胃镜,甚至服用过安眠药与抗焦虑剂,却始终找不到真正的问题。
这类案例在门诊并不少见。许多症状看似分散,其实可能来自一个被忽略的关键: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什么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翰鸣堂中医诊所吴文诚中医师表示交感神经属于自律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调节心跳、血压、消化、瞳孔、腺体分泌等功能。在颈椎两侧,尤其是第2到第6颈椎区域,分布着上颈交感神经节,当这些部位因关节活动受限、筋膜张力不均或关节囊沾黏,导致交感神经受干扰时,便可能产生一连串与「颈部无直接关联」的全身症状。
这就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上常见却容易被误诊为压力大、自律神经失调或身心症。
你也有这些状况吗?可能与颈椎有关
吴文诚中医师说明以下这些身体状况,若合併出现超过两项,且长期未见改善,值得进一步评估是否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关:
✅ 起床后总觉得脖子硬、肩膀紧、眼睛酸胀
✅ 心跳有时忽快忽慢、容易感觉胸口「卡卡的」
✅ 常觉得头重重、注意力难集中、容易疲倦
✅ 明明累却睡不深、浅眠、常作梦或半夜醒来
✅ 手容易麻、手指有刺刺感,但检查不出原因
✅ 胃口变差、容易胀气、排便变慢或变黏
✅ 有时感到莫名焦躁、烦闷,却说不上哪里不舒服
这些都是交感神经受干扰时,会出现的讯号。
医师解析:为何会出现这些「全身性」症状?
许多人对颈椎的认知停留在「脖子痠」、「肩颈僵硬」,但其实颈椎周围的神经网络极其丰富。当局部关节因长期姿势不良、慢性退化或受伤产生滑动障碍,会对附近的交感神经节造成张力压迫,导致整个自律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下降。这种「干扰」不像骨刺那样明显,也不会出现在一般X光或核磁共振报告中,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治疗关键:用针刀鬆解颈椎深层卡点
翰鸣堂中医诊所的吴文诚中医师表示,面对这样的病人,经常使用一种融合中医经络与现代解剖的微创工具——针刀,针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
针刀外型像针,刀口极细,可深入椎间关节囊的「沾黏点」,释放异常张力,重建神经滑动空间。简单来说,它的作用是「打开卡住的地方」,让交感神经的传导恢复通畅。优势是局部麻醉即可进行,不需开刀,恢复期短,且当下就能感受到改善。虽然比起针灸,操作针刀的酸胀感会更强,但当下相关症状的鬆解感与改善程度也更明显。以陈小姐为例,透过三次针刀疗程针对第2~3颈椎关节囊鬆解,再搭配经络调整与睡姿矫正建议,她的心悸与睡眠问题大幅改善,甚至连原本不被重视的肠胃胀气也减少了。
结语
吴文中医师分享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却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它不像明显的骨刺或椎间盘突出那样易于诊断,但却可能影响我们的睡眠品质、情绪稳定与日常活力。当颈椎的深层关节囊因压力、姿势不良或长期紧绷,牵动交感神经节的传导,身体就可能出现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全身反应。
如果你也经常手麻、头晕、心悸、胃胀气、睡不好,却总在检查中找不到明确病因,翰鸣堂中医诊所的吴文诚医师表示,不妨就诊评估,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角度重新思考,找到恢复日常生活品质的关键解答。
交感神经颈椎病的居家保健穴道
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约在后髮际与耳垂齐平处稍内侧。
主治:头痛、头晕、眼疲劳、颈部僵硬、感冒初起、自律神经失调相关症状(如失眠、心悸)。
临床意义:风池穴邻近上颈交感神经节与椎动脉通道,当此处肌肉紧绷或筋膜沾黏,容易干扰交感神经,造成如陈小姐案例中所述的全身性症状。
按压手法:两手拇指同时按压左右风池穴,其他手指固定在头侧,轻轻用力往头内推,感觉微微痠胀即可。
按压时间:每次按压10~15秒,休息3秒,反覆3~5次。早晚各做一次,有助舒缓颈源性头晕与焦躁。
搭配呼吸:按压时配合缓慢深呼吸,效果更佳。若搭配热敷,更可促进局部循环与放鬆效果。
⚠️ 若按压时出现剧烈疼痛、手麻加剧,或无法缓解症状,宜就诊寻求专业医师诊断,勿自行施压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