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编辑部整理】为了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必需养成固定的运动习惯,然而运动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常见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外力性的撞击,常常是激烈运动造成的创伤,伤害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在发生的时候会立刻感受到疼痛和水肿。
根据体育署公布的统计资料,国内现今常规性运动人口约33.6%。
可得健康、快乐,就是好运动
省内运动医学会荣誉理事长、长庚大学骨科副教授、罗东博爱医院执行副院长叶文凌指出,根据全球国际运动联盟(GAISF)定义,运动必须包含4大元素:需有竞赛成分、须对生命无害、不必依赖设备但是有例外,以及不必依赖运气成分。
叶文凌认为,运动可以是依靠身体力量,如伏地挺身、重量训练;依靠心智能力,如围棋、西洋棋;依靠协调能力,如撞球;依靠机械力,如赛车;依靠兽力,如马术等;当然其中存在许多须与时俱进者,如电竞即是。
关于运动的定义,一般群众追求的只是流汗、娱乐、交流;广义来说,可以得到健康、快乐就是好运动。
运动伤害以慢性的居多
基本上,运动仍是追求更快、更高、更远,且往往需有胜负,所以体适能负担及与对手接触在所难免,因此自然衍生出运动伤害。
叶文凌表示,运动伤害是指从事休闲运动、竞技运动、体适能活动造成的伤害。一般来说,仅限于身体及肢体活动造成的伤害,可以分为急性运动伤害与慢性运动伤害;根据临床上统计,急性运动伤害约占30%,慢性运动伤害约占70%。
慢性运动伤害又属于过度使用症候群的一种表现,通常慢性运动伤害被视为等同于过度使用症候群;但是,过度使用症候群代表重複使用同一动作,造成软组织或者相关组织的病变,其中动作一词未必与运动定义相符合;不过,过度使用症候群患者,仍可于运动医学科门诊就医。
急性运动伤害则是指,单一一次的强烈刺激,不论内生性或外来的伤害刺激,造成身体组织受到损伤引起的急性运动伤害,因身体活动使组织器官破坏的现象,特徵是受伤者常可以很清楚的记住,造成伤害时所从事的活动、时间及地点。
急性运动伤害来自与其他选手的身体接触,或是与用具、设施的接触,受到强烈的外力而产生的突发性身体损伤,常见包括:骨折、脱臼、扭伤、碰撞伤、挫伤、拉伤、断裂伤、韧带损伤等,几乎身体所有部位都可能发生。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发热、发红等。
任何运动,都可能发生运动伤害
叶文凌强调,不论是急性运动伤害或慢性运动伤害,在有氧运动及无氧运动中,都可能会产生。
体适能运动可分为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指的是体适能运动只会使用身体有氧产能机制,一般来说为中低度强度活动、心跳需上升至一定程度、使用大肌肉、须持续一段时间者,最常见者为慢跑、游泳、快走、骑车等。
无氧运动指的是体适能运动不会使用身体氧气产能机制的高强度运动,结果会产生乳酸等副产品,产能速度快,但是效率差,主要是快速收缩肌使用,最常见者为短跑、间歇训练、阻力性肌肉训练等。
不论是有氧运动或无氧运动,都需专业指导,团体运动固然须教练训练技巧、队形、规则、调度等;而在个人运动项目中,教练也是不可或缺,既使只是在健身教室中,忽视专业指导仍然是受伤的主因。
(内容授权提供/常春月刊)